大家都听过《精卫填海》吧?陶渊明一句话就把故事讲完了,“精卫衔微木,将以填沧海。”

精卫为什么填海呢?因为她去海边玩,然后淹死了……有人想过被她拿去复仇的石头的感受吗?胡迪和穆清想到了,从没做过动画的他们,为其中一块小石头做了一个动画,叫《填海记》。


01 《填海记》,题字的是胡迪的初中美术老师少白左胜

这个八分钟的短片,让你上完八个小时班之后,在回家路上想起来,“最后什么都没有”,突然很想哇一声大哭。

《填海记》的魔力,跟它的创作者离不开关系——穆清负责构思故事,胡迪负责制作动画,他们的同学吴健威帮忙录了广东话旁白。今天我们把#PLAY! GROUND#交给他俩,聊聊在疫情下催生的《填海记》,以及即将开始上网课的他们自己。

“大家好!
我们是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
就读的大二摄影系学生,
开学就大三了。”

胡迪:目前我刚从纽约回来,正在上海隔离。瓜瓜(穆清的代号)在忙什么呢?

穆清:我最近属于赋闲状态,刚回北京,之前在老家陪奶奶。最早我们俩认识是大一,微信加了好友,就老一块儿玩儿,一块儿拍照,慢慢就熟了,我俩现在是正儿八经拜把子亲姐弟。

“石头跳了下去,
结局就是一无所有,
那这时候该做什么呢?
就像万青那首歌,
‘骄傲地骄傲地灭亡’。”


01 上个礼拜他们刚做好的海报,同样找了少白左胜老师题字

穆清:《填海记》一开始不是这么一个故事。最早是我们在微博上看到一个疫情新闻,有一个武汉司机,他在封城前离开了武汉,然后就回不去了,因为是武汉的车,也去不了别的地方。他就只能在高速公路上开呀开,停不下来。

我觉得这个故事挺像公路片的,又和其他的不一样,其他公路片都有一个目的地。这个司机没有目的地,他在路上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不能停下来。这比较符合我现在对人生的认知,就是最后没有什么结果,没有什么收获,但就算是这样,也不能停。当时我们想以这个武汉司机做一个短片,最早想做一个魔幻现实故事,但一直在瓶颈里面,没进行下去。

胡迪:我记得特别清楚,我们去看Wolfgang Tillmans的讲座,到了Parsons(帕森斯设计学院)之后发现要提前预约才有票,但是我们在排队的时候就把摄影师本人给见着了,见着之后我们就溜了。

我们是走回家的,就在那一路上,瓜瓜突然灵光一现,把整个故事都想出来了。

穆清:当时突然想给这个司机找一个替代品,用什么东西来替代他呢?他一直往前走,也没法停,也没理由,很像一个顽固不化的石头。

想到了石头以后,就想给它加一个背景。因为这个司机在整个疫情的过程中,像是个局外人,大家都在抗击疫情,但是他什么忙也帮不上,所以就想他是一个在某个大事件中被落下的一块石头。然后就立刻联想到了精卫填海的时候被落下的石头,那被落下之后怎么办呢?就去找大家呗,那最后肯定是没找着,石头跳了下去。

我没有怀疑过这个结局,可能因为我比较喜欢这种故事。我特别喜欢一个游戏,宫崎英高的《黑暗之魂》。你要扮演一个特别弱的“灰烬”,去打特别强大的敌人,吸收他们的“人性”,最后用人性作为柴薪,点燃初始之火。要是初始之火灭了,这个世界就会陷入黑暗。这是一个“灰烬”过五关斩六将,最后燃烧自己又变回一个灰烬的故事,我觉得特别感动,跟《填海记》还挺像的。

“我们俩都是第一次做动画,
一边在YouTube查各种教程一边做,
所以确实有点粗糙。”


01-02 解密拼贴素材出处

胡迪:一开始做动画是因为疫情,没办法出去拍摄,我们就想着不要被局限住了,在家里可以做一个什么样的故事?

我们俩都不会画画,就想到了做拼贴动画。我一开始选择拼贴画的形式,其实很犹豫,因为拼贴画特别容易被质疑。你用别人的东西来拼,别人的画已经很好看了,然后你把它拼来拼去,那它理所当然还是很美的。我的朋友会给我一些提醒,毕竟是从别人的艺术品里面取现成的素材,所以最终的画面有多少是原作的成分,又有多少是我自己的成分?


01-02 解密拼贴素材出处

我当时比较介意这个,所以我在找素材的过程中,会尽可能地去囊括很多不同风格、不同时期、不同形式的作品。再加上为了避免可能会出现的版权问题,所以绝大多数素材都是找的很久以前的艺术作品。比如说,我当时有搜一些汉代的石砖,欧洲中世纪的绘本,印度、伊朗的细密画,还有日本的百鬼夜行,寺山修司的电影,《三岛由纪夫传》等等。最早的一个出处,我记得是公元前罗马铁器时代的一口银器大锅,夸父就是从上面抠的。

我觉得找素材基数越多越杂越好,这样在拼贴的时候,我挑出来的碎片都是我在众多选择中有意无意筛选出来的,所以都会带有一个“统一的我”。这样搭建出来的小石头所存在的那个世界,就会有我自己的特色。

“当知欢乐如雨
来如潮散失似雾
难得是跌坠时
可与你的光芒起舞”

穆清:最早我们没想用旁白,好像是你没法把故事讲明白,才用旁白一样。但是到最后,发现我们确实能力不足。第一版没有旁白,画面上特别好看,但是声音特别枯燥。用什么方言也是想过的,我们找了好多同学,全国各地的都有,胡迪还找了她舅舅。

胡迪:我是在新疆出生的,所以我就找我四舅,他在吐鲁番鄯善,我四舅去瓜地里找看瓜的老大爷,但是发现老大爷不识字,我也不在现场,没有办法告诉他要怎么讲,所以这个想法就放弃了。


01 胡迪在南疆拍了一组摄影作品“Over the Lost Horizon in South Xinjiang”

最后还是觉得得找同学,尤其是线上工作,找同学会靠谱很多。我们最后找到同级的摄影系同学吴健威,代号叫叔叔,叔叔是广东人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,我们视频里面有一段小石头去大海边的旅程,插曲是麦兜的《林荫下你的光芒》,也是粤语歌,为了做一个呼应,最后选择了广东话。

穆清:叔叔一共给我们录了57遍!谢谢叔叔!最后都崩溃了,我们听到他发过来的音频里边气得敲键盘的声音,还有大声翻纸的声音。多亏了叔叔,他真的在这个视频里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!叔叔老觉得自己录得不好,但其实我们自己,包括评论很多人都说很喜欢他的声音。


01 小石头一路上得到了许多朋友帮助

“很多东西光想是没用的,
你觉得他这个想法没水平,
其实也是我们没到那个水平。”

穆清:说实话,我们没有太满意《填海记》这个作品,很大原因是我们技术不成熟,画面也不够生动,我们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可以重拍,好好再做一次。

我们最早想的就是最后什么都没有,此处无声胜有声那种感觉,就像北野武《花火》最后那种“噔噔噔噔——”。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,回想自己什么都没做,那时候会有一种共情,那种感觉其实很难用文字直接地传递出来。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没加旁白的话,太枯燥无聊了,而且其实不会让人产生共情。

胡迪:我们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,结果做出来之后完全没有那种感觉。

穆清:完全不感动,觉得是什么垃圾呀,当时我就想放弃了,胡迪没放弃,她一直在做。

胡迪:因为我花了两个月做这个,你不能说不要就不要了呀。

穆清:我就感觉没那味儿,再加上可能跟我是处女座有关。

胡迪:你前两天跟我说你不信星座?

穆清:我现在信了。但是最后我们还是抱了一线希望,就说问问大家的想法吧,发给了好多朋友,有学艺术的、学文的、学理的、学心理的、学导演的,视频最后特别感谢名单也提到了他们。其中有个朋友张壹男跟我们说,如果觉得最后空的话,可以加一点石头的内心戏。一开始我是拒绝的,因为我想把内心戏留给观众。但是我又写了一段发给胡迪,没想到加上之后,还有点意境,观众也能明白了。

结尾那段音乐来自汤浅政明《四叠半神话大系》,第四集最后“自虐性代理代理战争”那个桥段的配乐,我们特别喜欢,真的很好听。

“妈妈问我,
你想不想要一张脸?”


01 《Mama Asked Me》是胡迪视频课的期末作业,里面的人物是穆清穿着紧身衣六个小时拍出来的

穆清:《填海记》不是我们第一次写故事,应该算第三次写故事。我之前第一次自己创作了一个故事,挺中二的就不提了。第二个是胡迪的《Mama Asked Me》,她写了一个开头,我给她做了个结尾。

胡迪:《Mama Asked Me》是一个关于舅舅寻脸的故事。当时我看了一部1977年的日本电影叫《HOUSE》,中文名叫《鬼怪屋》。它的“五毛钱特效”给我印象特别深,因为我特别喜欢那种画面显得很粗糙、很笨,但是又很可爱、很清爽的感觉,其实学生作品很多都有这种感觉。

里面有个场景,一个女孩坐在房间里,她身上是没有皮肤的,全是火。我觉得特别好看,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画面,突然有句话就从我脑子里面蹦出来,“妈妈问我,你想不想要一张脸?”

我就根据这句话写了这个故事,但是结尾我一直不满意,我当时结尾好像是去参军打仗什么的……

穆清:我说你有这么张脸,这么好的一个符号,你参什么军啊。

胡迪:对,当时我们一个朋友Sam还有瓜瓜给我打电话,就为了这个结尾吵了一架。最后瓜瓜说,把它给烧了吧。然后就把结尾吵出来了。


01 《HOUSE》

“我跟胡迪这个长久关系里边儿,
有一个状态是我挺嫉妒胡迪的。”

穆清:我觉得胡迪是一个天才,她别的方面是天才的反义词。我没见过这种能从画面延伸出来一个故事的人,这方面她还挺厉害的。我老觉得凭什么就她行,我不行?然后我就分析,我看一部电影,看完之后我会感觉,哎,学到了。但这个类似于拓宽了自己的边界,对于我而言,一直有一个边界在,像是从一个山洞进另一个山洞。

我可能接下来的作品会受这个作品影响,我只能在不断不断地模仿中得到自己的东西,这个东西还不一定比别人的好。这个过程特别磨人,而且很容易就放弃。但是对于胡迪呢,我发现那不是一个山洞,也没有边界。她看了一部电影,就像一个跳板,她总能根据原作者的东西,跳出自己的东西。比如说,她能看到《HOUSE》之后就自己做一个《Mama Asked Me》。

我一开始不服,后来我服了,唉,没办法,谁让我是直男。

胡迪:瓜瓜虽然在画面这方面,可能没有那么擅长……

穆清:商业互吹!真尴尬,我听听,你吹吧。

胡迪:瓜瓜是一个特别爱思考的人,我从来都是觉得他在领着我往前走。我的很多想法都是他给我一个理论基础,这是瓜瓜特别厉害的地方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俩人分工比较明确。我觉得瓜瓜才是一个视频的灵魂,我是真的这么觉得,没有瓜瓜就不行。

“我们现在最想的,
就是不要在《填海记》上套死,
一定要不断地继续下去。”

穆清:我们在想一个新故事,目前卡在一个比较困难的地方,想不出来。我天天晚上想到三点,胡迪天天十点睡觉养生。

胡迪:我是很想在形式上有突破的,各种故事模型也改了好几遍,但一直没有满意的。

穆清:我们是学生嘛,现在有的是机会尝试,为什么不趁这时候多试试我们的边界呢?现在我们俩是大二,毕业还差得远。

胡迪:不远了,马上在国内上网课,然后一晃就过去了。未来,我还挺想跟瓜瓜一起做一款游戏的。

穆清:我最近刚玩的游戏叫《极乐迪斯科》,还挺厉害的。我认为,故事最高的境界是《百年孤独》,就是一种神秘的、难以触及的感觉,你说不清楚,但是很想哭,陷入孤独深渊。之前我跟胡迪讨论过,我们是否能在短片中,或者甚至说电影中来做出这种效果,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,就是不可能,《百年孤独》只可能在文学作品中出现。没想到《极乐迪斯科》把《百年孤独》的感觉做出来了,太让我惊讶了。


01 《极乐迪斯科》
02 《Zima Blue》

胡迪:我突然想到《爱死机》第14集《Zima Blue》,我们最近挺想做一个这样的故事,结果发现做不了。

穆清:《Zima Blue》需要很多真情实感的东西,我们对此其实是没有的,像《填海记》跟《Mama Asked Me》都是很有真情实感的。

胡迪:年龄没到。

穆清:对,我们专门问了学心理的朋友,有一个表格写着人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人生感悟,我发现《Zima Blue》是在65岁以后才有的。我们现在可能会感动,但是很难做出真情实感的东西,你没法打动自己,就没法打动别人。

未来我们俩就想做一些大家都能看明白的故事,希望大家跟我们一起思考,毕竟思考对一个人来说还是挺重要的。而且如何让一个人发生改变呢?我觉得科技是没法改变一个人的,教育的改革与社会的变革才可以,我们想让我们的作品可以引发更多人思考吧。这个思考没有一个结论,可以不断进行下去,让大家不断地去想一些事情,把我们的一些观点传递给大家,嗯,就是这样。

谢谢大家,谢谢Voicer,谢谢叔叔,谢谢帮助我们的所有人!再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