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出炉的Uniqlo +J系列被不少人以为是Uniqlo和时装品牌JIL SANDER的合作,实际却是年近八十的Jil Sander本人与Uniqlo再次联手。

或许你对她并不熟悉,因为这位“Queen of less”用三十年定义了影响至今的极简主义美学,就在1990年代的黄金十年后毅然转身淡出,以传奇的姿态空出大段留白。

低调务实的Sander大概根本无所谓是否被人记住,但极简美学的拥趸,从来都忘不了她。


01 JIL SANDER SS1996

简约、克制、干练、精准,无论哪个年代的粉丝,大概都会在这几个词语描绘的实感中继续为JIL SANDER的极简美学充值。

这自然要归功于Jil Sander本人对品牌形象的定性。智性、理性、无性,她在30年里坚持着去繁从简的原则,并带领同名品牌在1990年代上升为主流,且影响至今。

所以在引入Raf Simons之后平添浪漫柔和,换将Lucie & Luke Meier夫妇之后注入高街机能,同名品牌依然得以流畅地起承转合;Phoebe Philo等极简主义后来者,也能在已经铺就的进阶之路上走得相对平稳。


01 JIL SANDER SS1996

晃眼多年,和Helmut Lang、Calvin Klein共同创造极简美学的Jil Sander,却因为隐退而不再成为热门话题。但“Less is more”的信徒们,仍然在不断想念、反复品味她的“减法”理念。

趁这次Sander终于释出新作,我们不妨把购物车改装成时光快车,和Voicer一起通过这8件事看看,“江湖传说”级别的前辈Jil Sander是如何在30年里让时装更加简单纯粹的。

"Queen of less" 简单不过非主流

美国在“嬉皮”,伦敦在“摇摆”,巴黎时装在上演太空梦,1960年代的人们走出了战后的阴沉残破,跃进了消费至上的世界。


01 考古1960s、1970s时装梦

即便先后在纽约和汉堡担任了4年的时装编辑,刚20岁出头的Jil Sander并没有被主流裹挟,只是对华丽浮夸的时髦感到厌倦。

于是她选择辞职,在汉堡开了自己的时装店,从母亲赠予的一台入门级缝纫机开始,实践并完善自己的设计美学。


01 1968年Jil Sander开了自己的时装店

1975年Sander在巴黎发布了第一个系列,因为太过超前、与主流格格不入而陷入死寂。

好在70年代末、80年代初,“东瀛三巨头”三宅一生、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硬生生地打入巴黎,用沉稳、内敛的新风格开辟了另一种可能。


01 JIL SANDER SS1985

1988年,Jil Sander带着新系列再次来到米兰闯荡,终于得到了《The New York Times》等媒体的垂青:“她手中的时装剪裁精良、反映当下,又有着精微的性感,正定义着90年代的时尚。”

如果我的设计有什么特征,那就是结构、素雅和宁静。

01 JIL SANDER FW1988

Sander并非一味追求简洁,而是追求一种至繁和至简的和谐、加法和减法的同步运用。她的设计总能在色彩的克制和谐、裁剪的精准上乘,以及衣服与人的和谐共生之间实现兼顾。

因此,对外界的评价"Queen of less",她并不完全赞同:“我不是一个‘极简主义者(Minimalist)’,而是一个‘纯粹主义者(Purist)’。”

Bauhaus 极简风从哪里来

 


01 The Bauhaus building in Dessau

Jil Sander内心中对“去繁从简”的执着从何而来?这得从她的家乡德国小镇Krefeld说起。

Krefeld市的当代艺术中心正由魏玛Bauhaus学校的最后一任校长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设计,除此以外,他也在当地留下了家具等诸多作品。


01 Museen Haus Lange Haus Esters by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

不仅是Mies,很多从Bauhaus毕业后的前辈也回到了Krefeld生活工作;不仅是建筑,诸如Anni Albers等Bauhaus前辈也曾努力通过精进工艺、研发面料,使纺织品在保留实用价值的基础上,同时拥有艺术品的美学价值。

从小在Bauhaus美学中成长,Sander设计的衣服,廓形上往往有着立体剪裁带来的空间感和体积感,色彩上也常常以Bauhaus的经典配色作出变奏。


01 JIL SANDER 2013/2014
我的设计植根于包豪斯运动中,它将实用主义的理性运用在日常生活的设计里。但这种理性只是我创作的出发点。我还希望通过时装,以一种幽微的方式同时呈现出现代性的复杂和感性上的简单。

另一方面,Bauhaus学派理性、实用的设计原则也与Jil Sander的成长经历所塑造的物质观不谋而合。


01 儿时的Jil Sander和弟弟

二战中Krefeld遭到了英军的轰炸,城市东部在冲天火光中沦为废墟。生于大轰炸后的5个月,在战争带来的物质匮乏中长大,Sander的衣服都由母亲缝制,有限的物资从来都经不起繁复铺张的浪费,每一针都必须将设计美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缝合。

“Less is more”,这句Bauhaus学派最经典的名句经由Sander实践,便是“用最简洁的剪裁,做出能让最多人穿、能经过最长时间检验的衣服。”

Campaign 清冷干练的视觉宣言


01 Uniqlo +J Collection 2020

2020 +J系列的广告大片,一改品牌一贯温和日常的视觉语言,用黑白影调勾勒出冷峻氛围。

再往前看,Jil Sander在2009至2011年间与Uniqlo初次合作+J系列时,视觉风格也同样干练爽飒。


01 Uniqlo +J Collection 2009-2011

在一针一线上坚持极简美学的Jil Sander,自然要找到最默契的同侪为自己建造向外表达的窗口。而同样以画面简洁有力著称的David Sims,就是最会用图像为Sander讲故事的人。

其中最令人称道的,当属FW1997的大片。Sims充分诠释出Sander在面料和剪裁上做到的精确严谨,也让始于职场的干练理性,归于自然的宁静广袤。

Sims镜头前的男女,似乎与世俗保有疏离,在自我或自然中沉淀,偶尔探身光怪陆离的世界,却终会流露出真实的情感片段。

模特置身草木、天空、阳光之间,或动或静,面料的纹理和植物的走势交映,硬挺廓形的西装或半裙与自然产生碰撞,模特释然但不放纵感性的表情也被Sims精准捕获。

这组极富质感的商业广告,也在艺术价值上获得了认可,由M/M (Paris)编辑成册,成为能慢慢翻阅、值得珍藏的出版物。在此后的很多年里,Sander的身边总有Sims左右相助。

除了David Sims,和Jil Sander一起塑造品牌视觉的顶流摄影师,根本多到数不过来:Peter Lindbergh、Nick Knight、Craig McDean、Mario Sorrenti、Willy Vanderperre、Steve Meisel......

熟悉他们的人都知道,这群大师们各自都攥着一手辨识度极高的构图、色调、光影配方,却都能在和Sander的合作中,顺畅地与极简主义达成默契。

反过来,品牌形象又在他们的画龙点睛中,游走于电影般的梦境和日常感的现实。极简清晰的骨骼之上,得以长出饱满血肉。

Androgynous Feminism 无性别主义的温柔女权

在Jil Sander之前,已有Christian Dior设计的New Look、Yves Saint Laurent设计的烟管裤等蕴含女性解放思想的时装设计出现,但女性解放这件事,如果只和女性相关,当然行不通。

所以Sander很明确自己要做的就是用时装语言赋予女性权力,同时不让男性感到不适。骨子里并无“激进”二字,从来不认为自己是“女权主义者”,她的表达方式并不湍急,而恰如绵长有力的暗涌。

我们必须给女人们强大的力量,且是男性熟知的力量。而我要做的工作更多关乎男女之间的友好融洽,以及不再用那么二元对立的观点看待两性。

Sander为职业女性设计衣服,希望自己的设计能伴随女性更好地走入商业世界,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作品既带有偏向女人的知性,在线条上勾勒出女性的柔美一面,同时又采用了较为硬朗的肩线设计,使得女性同样获得男性职业装带来的气场和功能性。

借用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的观点,彼时的她已经意识到了因为工作带来的男女不平等:在商业社会,由于家庭劳动没有创造出用于交易的商品,所以和市场是割裂的。女性不进入商业社会工作,对市场发展没有贡献的话,地位就一直会相对低下。

Sander在做的,就是帮助女性冲破“市场”外的“家庭”单元,让男女创造的社会价值相近,从而实现两性平等。

放下布料,Sander也有勇气大方地裸身走向镜头,用不加修饰的身体和铿锵有力的肢体,诠释致敬女性纯粹之美的香水广告。

Who Wears JIL SANDER 是缪斯,也是粉丝


01 Linda Evangelista for JIL SANDER
我在设计服装时,总是在脑海里描绘出相应的女性形象:她们是充满自我意识和自尊的现代女性。

衣服既然是为人设计的,自然只有让最接近设计师美学的人穿上,精髓才能显现。JIL SANDER到今天在国内露出都不多,要找到范本不算容易。

好在天后王菲早早就在《给自己的情书》的MV里上身了2000年春夏系列中的一袭白裙。

天性率真、自由不羁的王菲就是能将Sander心目中最自信独立的女性形象百分百还原。不管是在屋内踱步,还是逆着光摆动手臂,简单但熨帖的白裙子,就是给情场失意的自己最好的无字情书。

碰巧在这一季中,Sander选择尝试了更轻盈、更女性化的廓形,王菲上身的这一条裙子胸前还有鱼鳍一样的褶,微微一摆就让空气全都凝成了水。

而90年代迎来黄金十年的JIL SANDER,也时常能被顶级超模演绎。她们各自独有的美、共同的本真和独立性格,延展并填充了Sander想要描绘的“大女人”形象。


01 Kate Moss in JIL SANDER SS1996(左)
02 Gisele Bündchen in JIL SANDER FW1997(右)

JIL SANDER & PRADA “意”难忘


01 Jil Sander (左)& Miuccia Prada(右)

曾经担任JIL SANDER创意总监8年的Raf Simons刚开启与知己Prada的幸福合作,但Jil Sander本人与PRADA集团的爱恨情仇,却是一场长达十年的分分合合。

1999年PRADA成为JIL SANDER的大股东,Sander继续担任创意总监,却因为与PRADA集团CEO发生冲突而在2000年1月愤然离开。

PRADA的CEO一开始还能故作淡定:“像JIL SANDER这样强大的品牌,没有她本人也能走下去。”但米兰团队操刀的新季销量惨淡,《VOGUE》甚至直言“无论留下了多么丰富的档案,她的传奇都无法被复制”。


01 JIL SANDER SS2014

出于恻隐或是接受邀请,在2003年和2013年,Jil Sander都有短暂的回归,却又因为合作不顺或是个人原因选择离开。

几季作品中,她把自己周游世界或是与其他品牌、艺术家交流的经历和收获说出,然后再次归隐,继续追寻自己想守护的东西。

也许我像个离了婚的女人,把孩子交给了前夫抚养,但仍想照顾他们。两次回到JIL SANDER担任设计师时,我都有这样的感觉。

01 JIL SANDER SS2013

Jil Sander: Present Tense 18个月做作品集

“极简女王”本人的生活也一以贯之地低调,即使功成名就,Jil Sander也没有经常接受采访、著书立作云云。这也导致了后来人对她的了解一直相对零散而有限。

终于,在2017年,法兰克福应用技术博物馆(Museum Angewandte Kunst)举办了关于Sander个人的首次系统性回顾展“Jil Sander: Present Tense”,给足了3000平米空间讲故事。

Sander也花费了足足18个月梳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,更亲手复刻了一些没能保留下来的经典之作。

策展人Matthias Wagner K将所有资料编辑重组,从秀场、后台、工作室、成衣系列、配饰、化妆品、广告和大片、艺术、建筑与园艺9个角度出发,详尽地介绍了Sander的生平与成就。

虽然资料详尽,但策展人将叙事轻量化,用植物的纹理等容易亲近的物品指向灵感来源、精心挑选剪辑的影像片段快速回顾高光时刻等“极简”的策展方式展开,避免了长篇累牍的厚重感。

Jil Sander & Dicky Mommsen 30年修建伊甸园

不难发现,JIL SANDER的广告中时常出现美丽宁静的自然风光,这可以追溯到Sander本人对一花一木的喜爱。

事实上,她和一样喜欢园艺的同性伴侣Dicky Mommsen花了30年修建自家的花园,尽可能将自然之美带到身边。


01 Jil Sander & Dicky Mommsen

她们参考了英国著名的Sissinghurst Castle Garden,这座花园不仅因为造园观念和规划而成为园艺爱好者心中的圣地,更因为它的主人Vita,是作家Virginia Woolf的同性情人。


01 Vita(左)& Woolf(右)

Woolf和Vita保持了长达十年的感情,这也是两位作家最高产的十年。反映性别和性向探索的名篇《奥兰多》正是Woolf依据Vita一生对自我的探索和困惑写成的,更被视作Woolf献给Vita最浪漫的情书。

2013年Sander几乎完全隐退,实际上正和伴侣Mommsen的身体状况愈加恶化有关。不幸Mommsen还是在三年后离开了。

我和Dicky常常一起坐在花园的长椅上修剪玫瑰。你知道,她走了,我得继续下去。

另一面,Jil Sander毕生坚持的无性别主义设计,不正是与《奥兰多》跨越时空、依凭不同文本的一次互文?

《奥兰多》有一句话:“与其当一颗流星,燃尽璀璨却留不下一丝灰烬,不如默默一生,在身后留下一座拱门,一方苗圃,一堵缀满果实的墙。”

躬身满园花草,退居爱人身侧,Jil Sander只将头发随意梳拢,面带笑容享受平静生活。

在充满未知和变数的当下,如何做做减法,轻装上阵去寻找本真的热爱?答案或许就在她的设计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