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Wink确实会“放电”,那连续“放电”40年不间断的,只能是核电站本站了吧!

但地球上的确有这么个“Wink大师”,眨眨眼就能迷倒全球年轻人,还能找来David Bowie、Björk 、Cate Blanchett、Kate Moss、Timothée Chalamet、刘雯等上百位名人,齐齐对你放电。

害,其实今天要说的,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本叫《i-D》的杂志。

对于关注时装、音乐的朋友来说这肯定不是个陌生的名字,《i-D》可以说是流行文化史上最有名、最敢想敢做、最有辨识度的杂志了吧。它或许不是主流杂志中的顶流,但哪怕年轻人更新换代,《i-D》也在每一代酷小孩心里占据着C位。


01 《i-D》#6, #8, 1982

那它和Wink有什么关系呢?没看出来的话,把手机顺时针旋转90°,能看到杂志的Logo其实是边Wink边吐舌头的一张脸了吗?

但其实这个名字最早只是创始人Terry Jones的工作室“Informat Design”的缩写。


01 创始人Terry Jones & Tricia Jones

Terry在70年代曾是英国版《VOGUE》、《Vanity Fair》的艺术总监,和后来的美版《Vogue》创意总监Grace Coddington并肩做过很多经典封面。


01 《i-D》#322, 2012, Grace Coddington

并不囿于精英的时尚,Terry注意到了在伦敦上升势头正猛的摇滚和夜店亚文化,委托摄影师拍摄了很多街头的朋克青年,但因为太“亚”,惨遭《Vogue》毙稿。于是他萌生了辞职单干的想法,在1980年创办了当时售价仅为1英镑的《i-D》。


01 《i-D》#24, 28, 50, 64

粗粝的质感,不加修饰的街拍,色彩冲撞的拼贴视觉,《i-D》用更民主、张扬、热烈的风格迅速收割了年轻人的心。他们一英镑一英镑地让这本杂志做大做强。

加之Terry和妻子Tricia总能准确发掘才华横溢的未来新秀,杂志很快驶入了超车道。


01 《i-D》#49, 1987, David Bowie
02 《i-D》#14, 1982, Sade

从伦敦街头文化、地下摇滚的粉丝小报,到全球时尚趋势和青年文化的代表,《i-D》在40年里保持着绝对前沿、准确的嗅觉和见地,成为几乎每个文化艺术爱好者必有一本的朝圣读物。

所以,在唱衰纸媒之前,不妨一起看看Voicer整理得出的《i-D》40年不老秘诀。

签约登封不间断


《i-D》#149, 1996, Kate Moss

老话说“事不过三”,但是接下来要讲的几位超级Icon,她们的名字就像“半永久”眉毛一样纹在《i-D》封面上。

因为只要她们登封,就能立马让读者明白什么是流行。

登封次数最多的,就是有20多张封面的超超超超模Kate Moss。

19岁就拿下第一封《i-D》封面,Kate Moss在90年代以瘦削的体型、面无表情的秀场风格成为“反超模”的超模,也和Calvin Klein等设计师一同定义了极简主义的黄金十年。


01 《i-D》#327, 📸 Craig Mcdean
02 《i-D》#359, 📸 Mario Sorrenti

配合Craig McDean等摄影师的简洁影调,Moss在封面上毫不费力就能如实地展现出自己或活泼、或日常、或成熟的不同面,进而忽视年代更迭,用最不经意的表达方式定义最性感的样子。

我不知道我是不是‘性感’的符号,至少我自己不那么认为,但十几岁的男孩们在墙上挂我的照片还蛮可爱的。找我聊天的人很多的好吧。
- Kate Moss

01 《i-D》#131, 1993

而1993年和Moss并肩登封的另一位超模,就是Moss的好友、史上最成功的黑人超模Naomi Campbell。


01 1994年《i-D》内页上的Kate Moss和Naomi Campbell 由任时装总监、现任英国版《VOGUE》主编Edward Enniful造型

24年12张封面,这样的待遇放在任何一个模特、明星身上都是极其少有的。因为知道自己生来的黑皮肤无法改变,Naomi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远比做一个“衣架子”多得多,因此才能成为采访普京等各国首脑的特派记者、黑人平权的呼吁者、模特后辈们的引路人等等。

刚出道时我常常因为肤色而不能参与走秀,但这件事没有打败我,而是让我知道了黑人身份意味着什么,那就是要比别人做得更好一倍。
- Naomi Campbell

她告诉所有人,于众目之下展现外在之美仅只是模特的一部分,他们更丰盈充实的内在同样值得被关注。

几十年里优秀的人一抓一大把,但《i-D》选人不会随意地谁红捧谁,也不因为谁年纪大了就说拜拜。辨识度、先锋性、个人魅力,缺一不可。

亚洲Wink迷人眼

 


01 《i-D》#321, 2012

如何成为全球青年文化的万人迷?在5G时代,想要知道地球另一端的人喜欢什么,一起刷TikTok就知道咯。

但在诺基亚依然流行的2012年,《i-D》就能千里迢迢来和中国年轻人交朋友。


01 《i-D》#320, 2012

“现在的中国年轻人是什么样子?”在当年的“Youthful”主题特辑上,就出现了由摄影师陈漫拍摄的中国面孔。后来《i-D》又让陈漫拍了12位不同少数民族的女孩作为封面。

在化妆师Terry Barber和造型师Lucia Liu的加持下,当地特色的饰物、发型和当季时装发生化学反应,打通了全世界了解少数民族的入口。


01 《i-D》#317, 2012
人们时常有一种误解,以为中国人复刻了他们眼中的西方审美,但其实中国时尚产业的自我身份认同正在觉醒。
- 陈漫

同时,《i-D》封面也是中国模特向外走的一部纪实片。从2011年孙菲菲、刘雯登封,到12年的何穗、13年的雎晓雯,越来越多东方面孔可以参与到“时尚”的讲述中,《i-D》把这份趋势如实反映。


01 《i-D》#311, 2011, 刘雯;《i-D》#315, 2011, 孙菲菲
02 《i-D》#318, 2012, 何穗;《i-D》#325, 2013, 雎晓雯

最近《i-D》更在英国版官网开辟了“i-D Asia”专栏,将时尚触角伸到了亚欧大陆的另一端。

从Angel Chen参加Netflix赛事综艺,到中国首个Ballroom文化平台Voguing Shanghai、年初的大热韩剧《王国》、采访山本宽斋,亚洲年轻人关心的,《i-D》都知道!

预言家请睁眼


尚未大火之前登上《i-D》内页的Kanye West、Lana del Rey、Justin Timberlake、Amy Winehouse、Pharrell、The Smiths、Iggy Pop、Blur、Justin Bieber等

杂志抢新人这件事倒一点不奇怪,但仅凭一两部作品就能押中未来Icon级别的人,这眼光就不是谁都有的。

让Madonna获得大范围认可的,是她第二张专辑《Like a Virgin》,但在此发布之前,她就在1984年3月登上了《i-D》封面。


01 《i-D》#15, 1984

没有办过巡演,没有拿过Billboard 200冠军,照片看起来依然青涩,流行音乐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却被预知了。

此后30年,Madonna敢于用专辑大方科普艾滋病、突破了巡演的水准天花板、用自己例证性别歧视和年龄焦虑都可以被打破,成为数代人都熟知的天后。

老娘是自己的实验品,更是自己打造出来的艺术品。
- Madonna

01 📷 Mark Lebon

而代表另一种优雅之美的演员Isabella Rossellini也能在1986年出演《蓝丝绒》后登上封面;

新作《Magdalene》获选Billboard 2019年最佳专辑第19位的FKA twigs也早在发布任何音乐作品之前,以MV伴舞、模特的身份、以Tahliah Debrett Barnett的本名得到发掘。


01 《i-D》#45, 1987, Isabella Rossellini
02 《i-D》#320, 2012, FKA Twigs

更多语义下的“新人”也能够被《i-D》及时给到支持和赞美:曾经的Natalie Westling作为“她”拿下了两张封面,2019年以“他”的新身份回归,Nathan也再次得以在封面上告诉世人,做自己有多么重要。


01 《i-D》#356, 2019
穿上高跟鞋,化好妆,人们都说我很美,但我却感受不到。这困扰着我,直到我决定变性。现在,我很享受自己的变化,尽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- Nathan Westling

01 📷 Collier Schorr

《i-D》为他找来了最能用“女性凝视”的镜头刻画男性形象的摄影师Collier Schorr,从更宽阔的肩部、依然明晰性感的蝴蝶骨开始,细细刻画出Nathan打破性别二元之后,让对立和矛盾共冶一炉的自洽。

最没规矩的杂志


01 《i-D》#80, 1990

01 《i-D》#82, 1990

对于“时尚杂志”的刻板印象,团队也常常通过没有一件时装的封面来打破。因为“时下所崇尚”的,的确不仅只有衣服,更包括千变万化的生活方式、艺术文化,甚至热门话题。

1992年世嘉MegaDrive主机端的《索尼克》在全球大热,蓝色刺猬也眨着眼上了封面;1995年Jamie Hewlett的朋克女权漫画《Tank Girl》被翻拍成电影,女孩夹着香烟妩媚Wink。


01 《i-D》#112, 1993
02 《i-D》#140, 1995

2019年Greta Thunburg以强硬的环保宣言提名诺贝尔和平奖,《i-D》也能将饱受争议的她视作青年文化的代表之一。


01 《i-D》#356, 2019
许多人说环保运动的规模变得如此之大,问我是否感到骄傲,但是我还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的东西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气候危机只会变得越来越严重。这不是一次性的事情,这是我们的整个未来。
- Greta Thunburg

01 📷 Harley Weir

今年4月,坚持40年做纸刊的《i-D》却一股脑发布了19张低清到还能看到屏幕像素点的线上封面——原来是为了鼓励疫情在家的全球读者振作起来。

“Safe + Sound”系列找来了全球的19位超模,由摄影师Willy Vanderperre通过Facetime”拍下”了他们居家隔离的样子,并让每个人聊了聊自己调整心态好好生活的方法。

在瞬息万变的当下,我相信继续保持对话和联系是很重要的。我希望通过这次对话,听到女孩们如何应对疫情。她们通常过着忙碌的生活,所以我很想听到她们如何保持理智、镇静继续工作和生活。
- Willy Vanderperre

给自己庆生的一百种方式


01 《i-D》#200, 2000

就像18岁成年时总喜欢模仿穿开裆裤的照片翻拍,《i-D》即使一贯以先锋的姿势朝前走,也挡不住“追忆似水年华”的复古魅力。

在2000年度过20岁生日时,封面就复刻了创刊号的设计。乍一看真的和Adobe旗下的软件图标一模一样,可千万别把《i-D》的全称记成InDesign!


01 《i-D》#1, 1980

而到了“不惑之年”,摄影师Willy Vanderperre又和造型师老友Olivier Rizzo一起复刻了2001年两人创作的一张封面。选角上,依然邀来一对“标志性”的瘦削叛逆小青年轻吻对方——没错,当年那期杂志的客座主编正是和Willy、Olivier一路“锵锵三人行”的Raf Simons!

这张复刻封面既给《i-D》说了生日快乐,又是Willy和Olivier为Raf即将发布的100件自我复刻系列“Redux”造势之举。如果抢不到衣服,收藏这期也值得。


01 《i-D》#206, 2001
02 《i-D》#361, 2020

除此之外,40周年的另外六个封面,也通过不同领域、不同关系的封面人物回答了现任主编Alastair McKimm和创始人Terry、Tricia如何看待一本成熟却足够年轻、先锋的杂志:

对于《i-D》来说,最重要的就是现代性。同时它也有很长的历史积淀,二者像双螺旋一样组成了杂志的DNA。因此我们想通过40年这期杂志,表达我们同时关注着过去、当下、未来。
- Alastair McKimm

01 在不同年代不断探索音乐边界的Björk + Arca
02 说唱歌手Kendrick Lamar + Baby Keem

01 母女模特Kristen + Lily McMenamy
02 特邀编辑/模特Paloma Elsesser和她的弟弟Sage、妹妹Ama

01 摄影师David Sims拍摄了自己的儿子Ned Sims
02 摄影师Nigel Shafran在1990年为《i-D》拍摄但未公开的封面

而一本杂志做了40年,本身就是一个商业成就。

于是《i-D》找来巴巴多斯企业家、山东天后、专辑永远在路上的女王Rihanna做了本“Rihannazine”。

主编McKimm亲自造型,Mario Sorrenti拍摄,并对十几位“在时装、音乐、艺术等方面重塑流行文化、并为女性赋权”的文化偶像发问,这本Zine的完成度丝毫不输正刊。

五分钟,Wink从入门到精通


01 《i-D》#34, 1986

一本全!抛开40年体量巨大的文化价值不提,《i-D》的招牌闭眼姿势,也是不会Wink的朋友们快速学会的秘籍。废话不多说,科代表Voicer把都总结归类在这里了。

第 ① 式
只手蒙眼法

伸展五指~轻旋手腕~用食指遮眼~换中指~换无名指~换手背~换比个✌~整个巴掌拍上去~

第 ② 式
万物遮眼法

用任何一件喜欢的东西遮住一只眼睛就好了,再不行头发薅一薅也行。别觉得土,“老佛爷”还贴纱布呢。

第 ③ 式
情侣互动法

“所以~暂时~将你眼睛~闭了起来~”只要甜到让单身人士双眼都合上就完事儿了!:)

Originate,Don’t imitate.

冲刷塑造青年文化40年,《i-D》叛逆先锋、大胆自在的态度从封面便可窥知一二。

做一本杂志难吗?难。更难的是,40年都追上甚至超越年轻人的步伐,并且以足够的深度和广度、不设限的自我变革成为年轻人的精神指南。

幸好,《i-D》做到了。